| 素描教程 | 速写教程 | 彩铅画教程 | 儿童画教程 | 钢笔/马克笔教程 | 水彩画教程 | 水粉画教程 | 国画教程 | 油画教程 | 版画教程 | 雕塑教程 | 书法教程 | 漫画教程 | 其他教程

汉晋南朝书法文献中的“形势”之辩

  汉晋南朝书法文献中有许多泛论各种书体的《书势》。这些“书势”论,虽对各种书体美的个性特证认识尚不清晰,但把握到了书体美的一个共同根源——“势”。早期书家首先以“势”论书,说明“势”与书法艺术有生与之俱的不解之缘。以生动的物象姿态比拟书体之美,说明早期书家对书法艺术的生命特征已有感悟。而这种感悟与他们的“势”意识有关。如“书势”论中对草书的描述——常“截取由静而动的物态中力度最强的片断”以动势引发人的想象,说明他们认识到了“势”所具有的灵动及其所蕴含的“力”的美,并且都将“势”作为书法美的根本来源。

  事实上,从“势”的角度观照书法,就意味着书法审美必将进一步深入到文字书写的过程中去,最终使人们的追求由文字的实用技能向书法美的艺术创造方向发展。没有对“势”的感悟,就没有汉晋时期的“翰墨之道生焉”。所谓“仰观俯察”、“远望近察”的审美观照,实际上是源于《周易》的古代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,也是书法“审美距离说”的滥觞。

  早期书家以“势”为切入点,对书体进行动态的、整体的考察,体现着他们自身不同于一般文字书写者的追求。他们对书写美的追求,超过了字形规范本身,“形”与“势”的关系首先成为其艺术思辨的重要内容。

  “形”与“势”的关系,体现在早期书法文献中具有很强的辩证意味。王羲之《笔势论》中“穷研篆籀,功省而易成,纂集精专,形彰而势显”,以及“视形象体,变貌犹同,逐势瞻颜,高低有趣”,说明“形”蕴含着“势”,“势”由“形”来体现。后来,萧衍《观钟繇书法十二意》云:“逸少至学钟书,势巧形密,及其独运,意疏字缓。”

  又在《古今书人优劣评》中称:“王褒书凄断风流,而势不称貌,意深工浅,犹未当妙。”这两段论述均体现出“形”对“势”的倚重——因“势”生“形”。“形”与“势”关系的关键在于“形”富有内涵,含有力的运动趋势;“势”以其联系性创造“形”。

  将“形”、“势”联系起来思考的书法评论术语有“字势”。“字势”之名首见于卫恒《四体书势》:“古无别名,谓之《字势》云……”“字势”相当于字之形势、笔势。王僧虔《又沦书》载索靖“名其字势曰‘银钩虿尾’”,袁昂《古今书评》称"萧思话书走墨连绵,字势屈强”,均说明“字势”与书体关系至密。在“字势”与书体的关系中,“字势”具有相对独立性。书体不变,“字势”可以进行单独调整。同样,书体演变,“字势”可以保持不变。因此,“取势”在书写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。王羲之《笔势论·健壮章》强调要“视笔取势”,萧衍《草书状》则认为书写草书要“随态运奇”,说明“取势”具有随机性、灵活性,体现着主体的书法功力与艺术素养。实际上,“取势”是在包括高低、轻重等方面的选择上来体现主体对形式美的创造。“取势”至于精妙时,可以造成“长波郁拂、微势缥缈”(成公绥《隶书体》)的意境。“取势”于有意无意间,还会产生“值笔连断、触势峰郁”(萧衍《答陶隐居论书》)的精彩效果。总之,“势”为书法艺术生命的原创力,须通过具体用笔表现出书法艺术的“生命”状态。

  书法艺术的“生命”状态,或动中有静,或静中有动,以“形势”来表现。“形”为“静”、“势”为“动”,“动”“静”之际,伴随着生动、神气以及主体灵性的流露,最终以独特的形式之美呈现出来。王僧虔《笔意赞》曰:“粗不为重,细不为轻。纤微向背,毫发死生。”粗细、向背构成“形势”,虽偏向静观状态,但静中寓动。

  因此说在形式构成的诸要素中,即使是发生最细微的变化,也会直接影响到书法艺术“生命”的成败。至于点画形式与结构布局缺乏变化、缺少艺术生动之美的“算子”书,则属于书法评论中对书法艺术生动之美所进行的反义的形象喻知。

  齐梁时代,也有各种书体形式之美综合见于一体或一件作品之中,呈现出“众美毕集”的情况。如庾肩吾《书品》曰:“王工夫不及张,天然过之;天然不及钟,工夫过之。羊欣云:‘贵越群品,古今莫二。’兼撮众法,备成一家,若孔门以书,三子入室矣。允为上之上。”这段话说明,将各种书体的“形势”规律与特证融于一处,势必能够丰富书体与作品形式的内涵,提高书法作品的艺术质量。同时,通过对形式美进行多角度、多层次的努力追求,势必能将书法艺术引向更为深广绚烂的意境。这种艺术创造是创作主体主观艺术思考增加的表现,也是庾氏将“兼撮众法,备成一家”的作品列为“上之上”的客观基础。
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绘画吧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uitu8.com/367art/shufa/20191024/121047.html

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